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图片
2024高考北京卷下水文
历久弥新
文/郑晓清
“历久弥新”,是对时间的赞美、对价值的肯定。什么事物能够历久弥新?我认为是那些有着超越时空的深刻内涵和普世价值的古老经典、杰出思想、伟大精神,它们历经千百年风雨淬炼,始终未失去活力和价值。
古老的经典为何常读常新?因为其中深刻的哲思、深邃的人生智慧在岁月长河中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能从中获得共鸣和启示。《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等体现儒家仁爱思想的语句,鞭策着古代君主以民为本治国理政,也指引着当今中国人民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句话给无数中华儿女以人生价值选择方面的高尚引领。革命年代,无数战士面对烽烟炮火,义无反顾地牺牲奉献;和平年代,新时代青年也应树立远大志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伟大的精神为何亘古常新?因为它们经过了漫长历史和丰富实践的检验,既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可与自觉传承,又能够与不同时代的发展需求产生新的结合,被赋予新的价值,鼓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真理、建设美好生活。从袁隆平院士扎根稻田,一心只想百姓吃饱饭的事迹中,我们看到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的大禹治水精神;从钱学森、邓稼先等“两弹”元勋排除万难回国,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鞠躬尽瘁的事迹中,我们感受到屈原“生南国兮,受命不迁”的家国情怀;从年仅19岁的陈祥榕战士勇抗外敌、不畏牺牲的事迹中,我们体会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大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心同德、勇于创造……这些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精神情怀,已经融入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血脉中,代代传承,历久弥新,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
除此之外,华夏先民创造的文化也是历久弥新的。书法墨香飘万世,国画淡浓总相宜,汉服彰显东方美学,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舞台……尤其是近一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血脉觉醒”,从“国学热”到“国潮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引领审美时尚,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光彩。
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伟大的精神、优秀的文化……它们共同组成中华文明的根脉,根深脉远,历久弥新。我辈青年当从内心热爱它们,做自觉的传承者与积极的实践者。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教师)
打开
文/王健男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小时候,阿爸总会唱起他最拿手的歌曲。我问他:“阿爸,天安门广场在哪里?我能不能去?”“天安门在北京,它们离我们不远,但是隔着大山,要走很久。”阿爸说,内蒙古高原边缘的大山就像一扇巨门,要打开它们才能走出去。
我熟悉的这片草场,北面是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只有不到200公里。阿爸常说,这里就是通往北京的大门。我们在沙土上种树,是为了不让风沙南下肆虐,干扰大门那边人们的生活。多年过去了,我们种了很多树,但风沙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阿爸说起未来的时候,眼睛总是亮亮的:“朝鲁,我们不能埋头傻干,要打开通往外面的大门,让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坚守下去。”
我想去北京看天安门广场。阿爸说:“朝鲁啊,你要好好读书,才能打开大门,走出沙地,把外面的种子带回来。”我的学校新建了一座图书馆,里面都是崭新的图书。老师说,它们是从北京送来的,坐了两天的火车。我最喜欢的那本书里有很多关于北京的图片:湛蓝的天空、壮丽的长城、宏伟的故宫,还有阿爸时常在歌里唱到的天安门广场。老师说,北京近年来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沙尘大风越来越少,这些都离不开阿爸这代人的治沙种树。
“老师,我想去北京。我阿爸说,坐上火车就能去北京。”“孩子,开往北京的火车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外面世界的大门始终为你们打开。”
终于,我如愿考上了北京的大学,真的坐上了京张高铁来到北京。列车在草原的尽头钻进了山洞,把原本十几个小时的车程缩短到了两个多小时。从家到北京,原来没有那么难。每次回家,阿爸都会骑着他的摩托车到车站接我,他和我说,林场又来了不少年轻人,他们一起种下了更多的树。“朝鲁,大门打开了,我们能走出去,他们也能走进来了。”
塞外的清风徐徐吹进首都,高空中的太阳继续绽放它的光芒。几代人的不懈坚守,筑牢了祖国北疆的绿色屏障。如今,新的使命落在了我们肩上,为了民族复兴、国家繁荣,我们打开一扇扇门,追逐理想和希望,我们的未来,属于门背后更广阔的地方。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教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下水文挑战②|北京卷下水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