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角色朗读是小学低段学生进入文本、理解角色、受到情感熏陶的重要方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文一街小学教师章成洋梳理了分角色朗读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思考,形成了更加有效的朗读教学模式。请看——
分角色朗读是指学生根据课文中不同角色的特点,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朗读。虽然分角色朗读是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中常用且重要的一种朗读形式,但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只有语气,缺少理解;偏重表演,缺少体验;重视主角,忽视旁白……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分角色朗读进行了系统思考,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寒号鸟》一课为例具体阐释。
《寒号鸟》是一则寓言故事,课后练习题中提出“分角色朗读”的学习要求。对此,学生并非零起点。通过学习一年级《雨点儿》《要下雨了》和二年级《小蝌蚪找妈妈》《坐井观天》四篇课文,他们已有一定的分角色朗读经验。不过,这四篇课文均以角色对话形式展开,《寒号鸟》则加入大量旁白,且与角色、文本融为一体。因此,分角色朗读时,旁白视角不可忽略。笔者分三个步骤开展《寒号鸟》的朗读教学。
学习首段,厘清角色,了解其生活环境
课文第1自然段介绍了故事角色及其生活环境。学习这一段,能够为之后的两次分角色朗读打好认知基础。
观察插图,厘清角色。如果分不清寒号鸟和喜鹊,学生在划分角色、合作练读时会陷入认知混乱,导致分角色朗读效果不佳。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将文本转化为图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厘清角色、突破难点。教学时,笔者出示课文第1幅插图,创设认知情境,让学生猜测哪只是寒号鸟,并说说理由。学生自主猜认后,笔者再介绍:寒号鸟并不是鸟,而像图中左侧所画的,是一种像松鼠的哺乳动物。这样,学生分清了寒号鸟和喜鹊。
识记字词,了解角色生活环境。如教学“堵”字,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中的石崖,展开类比联想,他们不仅形象地了解了“堵”的字义,也感知了石崖的特点。学习“当作”一词时,可联系课文提问:崖缝又窄又小,寒号鸟为什么会把崖缝当作自己的窝?学生经过思考分析,不仅理解了“当作”的意思,还知道寒号鸟把崖缝当作窝,是为了偷懒不做窝。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解词,学生不仅了解了寒号鸟的生活环境,还建立起对这一形象的初步认知。
活动巩固,检验已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笔者设计了贴卡片的活动。先在黑板上画出石崖、崖缝、大杨树和河流,再请学生将生字词卡和寒号鸟、喜鹊的贴到对应位置。这样的活动,能够在趣味化的情境中有效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一次朗读:分层推进,逐步落实
笔者为本课安排了两次分角色朗读。第一次朗读分为感知朗读内容、明确朗读要求、确定角色分工、读好角色语气四个环节进行。
填空练习,感知朗读内容。学完首段后,如果直接进行分角色朗读,会削弱故事、角色和时间(季节)之间的关联,割裂文本的整体性。笔者通过填空练习,如“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喜鹊在( ),寒号鸟却( )”,引导学生自读第2~4自然段。学生通过填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后续的分角色朗读打好认知基础。
调动经验,明确朗读要求。这一环节,笔者引领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明确分角色朗读需要分好角色、读出语气、配合默契。在此基础上,笔者提问:应该如何读出角色的语气?由此引发学生对分角色朗读要求的进一步思考。
梳理比对,确定角色分工。梳理朗读任务时,学生很容易找到喜鹊和寒号鸟两个角色,却容易遗漏旁白。对此,笔者在学生找出寒号鸟和喜鹊后,引导他们计算角色对话所占课文篇幅。学生发现对话并不多,大部分内容都是旁白,他们自觉增加了朗读旁白的任务。
关注重要信息,读好角色语气。旁白是对角色对话情境的说明,它和对话共同完成对角色的呈现。想要完成好分角色朗读,需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对话和旁白,认知、理解角色,读对、读好角色的语气。
通过品味对话,我们可以直观认知、了解角色,体会其内心活动。如喜鹊第一次劝寒号鸟做窝时说:“寒号鸟,别睡了。天气暖和,赶快做窝。”语气十分着急。对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系上文分析喜鹊着急的原因(寒号鸟不做窝,只知道玩和睡觉)。接着提问:在生活中,你们有过着急的感受吗?当时是什么让你感到着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能够让学生移情体验,切身感受喜鹊的着急。笔者还提醒学生关注“冬天快要到了”这一时间信息,让学生体会喜鹊劝告中的担心,并再次借助问题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揣摩角色的内心感受,使他们能够通过“别、赶快”等字词读出喜鹊的着急和担心。指导学生读寒号鸟的回应时,笔者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并结合自己早晨赖床时的心理还原寒号鸟的内心,学生很快就明白要读出“傻”“不要”等词中流露的不耐烦的情绪。
关注旁白内容,能够帮助我们还原角色动机,让朗读更生动。如课文第3自然段描述了喜鹊忙着做窝,准备过冬的画面。指导朗读时,笔者提问:什么是“东寻西找”?喜鹊在找什么?找这些东西来干什么?为什么要忙着做窝?学生联系文本思考,知道喜鹊忙着做窝是在为过冬做准备,因此这句话要读得积极紧凑,读出对喜鹊勤劳的赞美。又如,读第4自然段的“躺在崖缝里”,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表演“躺”的动作,感受寒号鸟懒洋洋、不耐烦的情绪。学生带着认知和理解再读相关语句,语气便有了起伏,不再平淡。
第二次朗读:习得方法,提升能力
第一次分角色朗读后,笔者总结读好角色语气的方法,让学生重点关注对话和旁白。第二次分角色朗读,重在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角色、掌握方法、品味情感,提升分角色朗读能力。
填空练习,感知朗读内容。两次分角色朗读的第一个环节相同。笔者借助“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在( ),寒号鸟在( ) ”等填空练习,引导学生自读第5~7自然段,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角色处境,为接下来的分角色朗读打好基础。
入情入境,理解角色,读出情感。这一环节中,笔者引导学生加强对角色对话和旁白的关注,深入理解角色,读好角色语气。一是关注对话语言,把角色读“活”。每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脾气秉性,要抓住其语言中的重点字词细细体味,才能精准塑造角色。如学生读第5自然段寒号鸟的话“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时,虽然读出了“哆啰啰”的高低起伏,但并未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不够自然生动。对此,笔者出示大雪纷飞的,播放北风怒号的音频,通过情境营造和声音渲染,帮助学生入境悟情。再读这句话时,学生将寒号鸟哀号不停的语气读得更加生动。对于寒号鸟和喜鹊的第二次对话,笔者请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朗读,迁移运用第一次朗读时学到的方法,抓住对话中的关键字词揣度角色心理,读好角色语气。
二是研读旁白内容,深入理解角色。《寒号鸟》中的旁白不仅交代了说话者,还包含对角色的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如第5自然段的“冻得直打哆嗦”,是课后练习题中强调的语用教学点。笔者先让学生做动作,理解“直打哆嗦”的意思和语境。接着,提供表达支架,让学生说一说“寒号鸟还可能冻得怎么样”,在情境中完成语用练习任务。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读相关语句,能够更好地呈现寒号鸟的状态。除了动作描写,旁白中对角色位置或者环境的描写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角色。如喜鹊和寒号鸟第二次对话时,旁白有“风停了,太阳暖暖的,好像又是春天了”“来到崖缝前”等表述,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小组合作朗读时先根据这些提示剖析角色的心理和行为动机,然后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与体悟。
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朗读、迁移学法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对他们的理解难点和缺失之处给予及时点拨指导。两次分角色朗读都强调关注角色对话和旁白中的关键字词,教师要从整体出发设计教学,让学生对角色的理解更全面。此外,每次分角色朗读后,教师还可采用角色变换的方式和学生对读,深化学生对朗读内容的理解和朗读方法的掌握,更好地提升其朗读能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教法|三步走,高效开展小学低段分角色朗读教学——以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