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杨群聚焦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以《紫藤萝瀑布》一课为例设计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关注教学全过程,探索以评定教、以评促学的有效路径,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请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且“过程性评价贯串语文学习全过程”。笔者观察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发现,以中考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仍发挥着主要影响,相关评测常常围绕中考真题展开;虽然教师逐渐加大对过程性评价的关注,但大多停留在学生表达“好不好”的判断性层面,缺乏深入探究。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为例,探讨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有效路径。
备课时,笔者认真研读了新课标相关要求。散文阅读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容,新课标在“教学提示”部分给出评价建议:“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第四学段应侧重考查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笔者借鉴了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比格斯的“学习预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评价模型,开展《紫藤萝瀑布》一课的过程性评价,力图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有效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
统筹安排评价内容
根据新课标要求,“过程性评价应统筹安排评价内容”。教师既要围绕课文和单元教学重点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又要通过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学习反思等环节,了解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以及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散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单元提示给出的学习任务包括“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笔者据此确定本课的评价内容(详见表1)。
表1《紫藤萝瀑布》评价内容
过程性评价既要观照课堂教学全过程,也要有所侧重。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时,笔者着重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阶段的表现。比如,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储备,基本能够找到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但具体表述时,在语言敏感度、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等方面呈现出差异。对此,笔者注重评价的引导性,使学生通过互评得到同伴的启发,在自评中反思自己的表达,在教师的描述性反馈中得到引领,从而提升文学语言鉴赏与表达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过程性评价对于落实教学重点、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笔者细化评价内容,呈现重点能力的进阶发展。比如,带领学生赏析课文中的比喻句时,笔者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差异,细化形成不同层级的评价标准:层级1为“找到两处描写紫藤萝的比喻句,但对本体和喻体的理解不够准确”;层级2为“找到两处描写紫藤萝的比喻句,能准确理解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对作者在比喻中蕴含的情感有初步的理解”;层级3为“找到多处描写紫藤萝的比喻句,能准确理解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对比喻的妙处有较为独特、深刻的理解”。以此类推,还可以针对《紫藤萝瀑布》中的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或动词、副词等词类使用设计评价标准,以便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有比较清晰的观察,从而因材施教,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进阶。
发挥评价主体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实施过程性评价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兴趣、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回答完导学案中的问题,可以对标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和同学的预习成果,对自己的预习情况有比较准确的评价。在课堂教学阶段,学生通过课堂观察、小组合作、对话交流等教学活动,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回应同学的观点态度,在相互评价中共同成长。
比如,笔者引导学生赏读《紫藤萝瀑布》一文中的拟人手法,赏析“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一句。从找出人格化对象,到分析拟人的妙处,笔者始终引导学生采用“我赞成/不赞成……”“我要补充……”的句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对同学的答案作出思考和反馈,从而实现高质量的互相评价,挖掘自身潜能。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过程性评价中不能缺位,应及时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但不建议教师用“好/不好、对/不对”等判断性语言来进行简单的评价,这样做缺乏深度与针对性,会让学生找不到改进的方向。建议使用描述性语言来评价,“就学习或教学的现状、影响因素、原因及改进策略持续提供具体信息”(郭文娟《学生作业的描述性反馈研究》)。
比如,分析课文描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的作用时,有学生认为这段描写属于插叙,目的是和眼前的紫藤萝进行对比。这不能算错误理解,但显然属于浅表性分析。如果教师只作判断性评价,不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思想情感等进行深入挖掘。笔者通过学生的回答意识到,他们只关注了插叙和对比手法的使用,并没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思考不够深入。
对此,笔者肯定学生答案的合理性,并通过描述性反馈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究。一是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十多年前的紫藤萝的特点(花朵稀落、伶仃,开得小心翼翼,后来被拆掉改种果树),将其与眼前盛放的紫藤萝花进行对比;二是结合导学案中的背景知识链接,分析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的相似之处,建立“物”与“志”的联结,对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产生深刻感受。
合理使用评价工具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对于《紫藤萝瀑布》一文,笔者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了不同评价工具。课前预习阶段,根据课标、教材、学情设计导学案,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设计评价量表,帮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课后反馈阶段,将宗璞的另一托物言志名篇《丁香结》作为拓展阅读内容,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方法迁移能力。
比如,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拟人手法时,笔者设计了一份评价量表,作为学习支架提供给学生(详见表2)。借助评价量表,学生对何为拟人、拟人手法如何增强语言表现力、如何品读拟人句等有了清晰的认识。在使用评价量表进行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修正认知,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此外,笔者还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程度等设计了表现性评价量表,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举例阐释。
表2拟人手法学习评价量表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素养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重视过程性评价,以评定教,以评促学,依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将核心素养培育落到实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加强过程性评价 优化散文阅读教学——以《紫藤萝瀑布》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