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组课例研究——探微观之结构,研宏观之性质

为进一步推进学本校园建设,促进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武汉中学化学教研组积极响应课程教学处的精心组织,以青年教师张瑞瑾老师的一节《乙醇》开篇,实施化学教研组的“课例研究”活动。

01

课前准备

高一年级化学备课组长董静老师组织组内老师集体研讨本次课例《乙醇》,在高一年级的集体智慧及指导下,张瑞瑾老师对教学设计反复修改、打磨,在高一(6)班进行了《乙醇》的课例展示。

02

课堂展示

青年教师张瑞瑾授课,全体化学教师观课

张老师首先引导学生用标准球棍模型进行搭建活动,创设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从微观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视角来探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通过分析分子结构引入取代基和烃的衍生物概念,指出衍生物分子中含有官能团,与母体化合物烃的结构不同,因此性质也有所区别,深化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观念的理解。接着通过视频与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了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与钠的反应、催化氧化反应),分析乙醇与乙烷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合物中羟基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官能团决定其化学性质的学科思想。在教学设计上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先感知,再深入,后运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创设环境给予学生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力。

学生搭建模型

教师演示实验

03

集中研讨

化学教研组针对本次课例的集中研讨活动在四楼会议室进行,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研讨,活动由教研组长董静老师主持。

马承宪老师评价到张老师的这堂课层次分明、卡点精准、重难点突破很好。在授课过程中用到了任务驱动,并且师生互动较多反馈及时。本次课包含三个实验,张老师将视频演示和实际演示结合,并且用到了对比实验让学生更全面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相应结论。马老师还提出,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启发可以更加重一些,设问可以更具体一些,指向更明确,环环相扣,循循善诱,让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校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黎丹老师肯定了高一化学备课组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做出的付出,同时评价到本次课不仅做到了“‘读’中学”还实现了“‘做’中学”,课中不仅做了演示实验,还动手搭建了模型,在操作中学习化学知识。授课过程中教师凝聚力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了年轻老师的优势,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板书清晰、规划合理、一目了然。

郭志金老师评价到,张老师作为青年教师成长速度很快,向我们展示了一堂优秀的公开课,从备教材、备学生到教案的设计都很充分。本堂课具有几个亮点:第一是利用模型与演示实验;第二是利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第三是运用了推理的方法。郭老师提出,在课堂最后应“收”一下,回到官能团,强化学生对于“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特性”的理解。

周鹏老师提出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规范操作,避免给学生错误的引导。此外,教师要能把控授课时间,做好预案,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变。

汪晓翠老师认为本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关于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处理的也很得当,充分利用球棍模型降低空间想象难度,同时又让学生主动体会断键和成键情况;不急不忙,语言精练,娓娓道来,没有拖泥带水;板书设计也很合理,主副板书很明确,学生板演恰到好处地补充了本节课方程式的板书笔记,师生配合得特别好。学生素养很高,无论是回顾前面的知识,还是新知识的引导接受,反应都很快,整个课堂氛围特别好。总的来说,这节课是一节非常棒的展示课。

李丹副校长在观课后肯定了青年教师张瑞瑾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课堂管理上的进步。李校长说,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整个教研组和备课组团队持续打磨帮扶的结果。教研组薪火相传和凝心聚力的优良风貌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汉中学化学教研组是一个教学有高度、育人有温度、做事有态度的团队。这节公开课的成功是教研组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化学教研组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的精神。前辈教师们高度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帮助他们克服教学中的难题、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将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向青年教师倾囊相授,帮助他们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化学组课例研究——探微观之结构,研宏观之性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