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诵经典——沿湖路小学 詹维世老师

《清平乐·春归何处》

听众朋友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西塞山区沿湖路小学的詹维世老师,很高兴在《名师诵经典》栏目中与大家相遇。今天我将与您分享的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中,黄庭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虽饱经沧桑,但对生活始终保持积极热爱。

公元1103年,蔡京当权,大肆排除异己,在官场中沉浮了大半辈子的黄庭坚,终究还是迎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因为刚正不阿,不愿屈服,面对威逼利诱始终保有嶙峋傲骨、凛然正气,因此接连被贬,随后又以幸灾谤国之罪惨遭除名,羁管宜州,度过了人生最后一段岁月。午夜梦回,自是百感交集,于是黄庭坚提笔作词,说尽多年心绪:

清平乐 · 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光阴易逝,已是来到宜州的第二年,可叹那蕴藏生机的春日又将逝去,落花凋零的情景令黄庭坚顿生惜春之情。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的起句即发问,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 ,用“无行路”来形容春天的消逝,既形象又生动,仿佛春天真的像人一样,走完了他的路程,春去无痕也……这里似问非问,似答非答,只因晚春景色将尽,词人内心惋惜,心绪茫然。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唤回,与春同住。然而这种恳请不过是徒劳,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渴望和挽留。这是一种设想,虽有与春同住的痴情,但希望渺茫,寄予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词人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使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下片前两句是说,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除非”是“只有”的意思,与上片“若有人”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春意尚存的一丝希望。因为黄鹂常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这极为奇特,极富情趣的想象牵动着读者的心。然而蔷薇花开,让词人不得不面对现实,夏天已经来临,春天确实是回不来了。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词人从现实到幻想,又从幻想到现实,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它似乎迫不及待想要说出春风的下落,然而鸟语难解,使人焦急万分却又无可奈何,所以只能任凭它随着风势飞过蔷薇丛,而后无影无踪。词人寻春未得,似有寂寞之意,却只说黄鹂飞去,空留一片怅然,语尽情延,耐人寻味。在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与一般的惜春词不同的是,这首词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词人从惜春到寻春,从希望到失望,从不断追寻到濒于绝望几经曲折,终于怀着无可告慰的心情,为美好事物的消逝而陷入沉思……读这首词,让我们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珍惜每一刻、把握每一份感动;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更加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

在北宋的文人群体中,黄庭坚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尽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偶感悲戚,但始终在饥寒交迫的屈辱中保有傲然挺立的风骨,在污泥中开出绚烂的花,为生活添满诗意。羁管宜州期间,他会与宰牛的案板相对而坐焚香读书,也会用三文钱买的鸡毛笔为好友写文,还会将城墙淋雨称作平生快事……我们或许更应该从黄庭坚身上汲取力量,学会以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

感谢您的聆听,让我们再来回味这首《清平乐·春归何处》:

清平乐 · 春归何处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名师诵经典——沿湖路小学 詹维世老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