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道法18类核心考点速记
一、“核心、中心”
1.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的是创新。
2.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法治。
3.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4.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5.依法行政的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6.国家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7.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
8.宪法的核心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9.宪法的核心价值:确认并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实现。
10.人类追求的水恒主题,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公平正义。
11.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法治。
12.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14.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5.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6.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
二、“目的、目标”
1.近代以来,一百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强国富民。
2. 我们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
5.创新的目的:增进人类福祉。
6.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7.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目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9.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最、全、集中、首先、第一、一切”
1.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
2.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
3.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
4.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广用的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
5.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促进发展放在首位的是提升发展质量。
7.文化最深层的内核:价值观。
8.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建设法治社会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厉行法治。
10.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
11.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梦。
12.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13.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国泰民安。
14.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5.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6.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
17.当代中国最基本国情: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
19.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20.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法律。
四、“基本、基础、基石”
1.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依法行政。
2.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3.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
4.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5.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一个中国的原则。
6.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7.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国家安全。
8.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
9.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
10.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多样性。
11.社会分工的需要,也是个人为社会作贡献、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路径:从事一定的职业。
12.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五、“根本”
1.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
2.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
3.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能力。
4.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5.国家的根本法、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完成祖国统一。
8.在我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9.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六、“使命、命运、生命、必然、必由”
1.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2.国家命运所系:创新驱动。
3.改革开放的生命:创新。
4.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民主。
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走法治道路。
6.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
7.世界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
9.我们青春成长的必经之路:学习过集体生活。
10.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法治。
七、“说法绝对”正确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
2.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
3.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4.我们的强国之路:坚持改革开放。
5.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7.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8.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9.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10.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八、“原则”
1.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2.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3.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5.交友的原则:不违反道德与法律。
6.我国的宪法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
九、“体现、表现”
1.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宪法。
2.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国家利益。
4.自信的中国人的具体表现:对国家有认同、对文化有底气、对发展有信心。
5.维护国家利益的表现: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6.创新精神的表现: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十、“保证、保障”
1.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监督。
2.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
3.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法治。
4.实现国家利益最根本的保障/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安全。
5.自由的保障:法治。
6.社会和谐的保证:遵章守法。
十一、“特征、特点”
1.法律的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3.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化多样性。
4.中华传统美德的特征: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5.人权的显著特点:广泛性、平等性、真实性。
6.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6.我同人口现状的特点: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新的特点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器,量的人口流动等。
8.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9.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10.世界文化的特点:多样性、丰富性。
十二、“关系”
1.理想(梦想)与现实的关系: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对现实有指导作用;努力架起理想与现实的桥梁。
2.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关系:个人梦与中国梦密不可分,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中国梦为实现个人梦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人梦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我们要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在一起。
3.竞争与友谊的关系: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竞争中能坦然接受并欣赏朋友,做到自我反省和激励,就能收获更加深厚的友谊。
4.老师的表扬与批评的关系:表扬和批评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表扬是肯定、激励和期待,批评是关心、劝诫和提醒。表扬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批评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
5.家风与国风的关系:家风是国风的基础,国风引导家风。
6.养护精神与物质条件的关系:养护精神需要物质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7.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情感与情绪紧密相关,伴随着情绪反应逐渐积累和发展:情感与情绪也有区别。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情感则是我们生活中不断强化、逐渐积累的,相对稳定。
8.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的关系: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一致的时候我们乐于遵守和维护;
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不一致的时候,我们要理解集体要求的合理性:
反思个人意愿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9.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把集 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坚持集体主义。
10.生活与法律的关系:生活需要法律,法律保障生活。
十三、“前提、关键”
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
2.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
3.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化多样性。
4.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
5.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
6.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
7.国有经济的地位: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发挥着关键作用。
8.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国家安全。
9.集体发展的必要前提:承担责任。
10.实行法治的前提: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十四、“本质、实质、性质”
1.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
4.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5.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6.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7.法律的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8.我国法律的本质: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反映。
9. 我国的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0.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十五、“数字”
1.一个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2.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为中心。
3.“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6.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经济发展的两个大局(双循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8.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9.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经济的发展。
10.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团结、民主。
十六、“重要、地位”
1.对未成年保护起着重要作用的是学校保护。
2.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
3.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
4.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创新。
5.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的是科技和教育。
6.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业。
7.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8.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
十七、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表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改革创新精神的表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
3.创新精神的表现: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4.企业家精神: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
5.劳模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6.劳动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
7.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8.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或者: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9.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0.延安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十八、“国策、政策、制度、方针、战略、方略”
1.我国的基本国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计划生育、对外开放、男女平等、珍惜和保护土地等。
2.我国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3.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①国有经济-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发挥关键作用(政策:巩固和发展)。
②集体经济——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鼓励、指导和帮助)。
③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鼓励、支持、引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中考道法18类核心考点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