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抗拒上学?这不是叛逆,而是成长的信号

最近,几位忧心忡忡的家长向我咨询同一个问题:孩子总是找各种理由不去上学。有的说头疼,有的说肚子不舒服,有的干脆沉默不语。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理解孩子的抗拒行为?又该如何智慧地应对?
 

孩子抗拒上学的原因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 学业压力:成长的必经挑战

    在五六年级和初中阶段,课程难度陡增,很多孩子会出现适应困难。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成绩优异的孩子也可能产生厌学情绪。他们往往自我要求严格,当付出与预期不符时,就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

  2. 关系困扰:社交世界的暴风雨

    同学间的矛盾、师生关系的改变,都可能成为孩子拒绝上学的导火索。更值得警惕的是,父母过高的期望往往会在无形中成为压在孩子心头的重担。

  3. 价值迷茫:青春期的身份探寻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开始强烈地渴望自主权。当外在要求与内心渴望产生冲突时,他们会对学习的意义产生根本性质疑:”我为什么要学这些?””这对我的人生有什么价值?”

孩子抗拒上学,往往是内心世界发出的求救信号。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急着解决问题,而是放下评判,带着好奇与耐心,去观察、倾听和询问

1. 观察: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

 

观察不是简单地看,而是觉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行为模式。比如:

  • 身体语言:孩子提到学校时是否眼神闪躲、肩膀紧绷?早晨起床时是否特别抗拒,甚至出现头疼、肚子疼等躯体化症状?
  • 日常变化:是否突然对曾经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社交模式是否改变(如不再和朋友联系)?
  • 学业表现:作业是否拖延?考试前是否异常焦虑?

这些细节能帮助我们判断孩子的问题根源——是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还是更深层的自我价值感缺失?

2. 倾听:创造安全的情绪空间

 

许多孩子不愿开口,不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是因为害怕被评判、被说教。真正的倾听,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感受很重要,我在这里陪你。”

  • 避免”审讯式”提问

    “你为什么又不想上学?”

  • 接纳情绪,而非急于纠正

    当孩子说”学校很无聊”时,不要立刻反驳:”上学本来就是你的任务!”而是尝试:”听起来你觉得学校没什么意思,能多说说吗?”

  • 沉默也是对话的一部分

    给孩子时间整理思绪,不要用我们的焦虑去填满每一个停顿。

 

3. 询问:用开放式问题探索内心

 

好的问题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孩子紧锁的心门。试着用这些问题引导对话:

 

  • 关于学业

    “最近哪门课让你觉得特别难?” “你希望怎么安排学习时间?需要我帮你做点什么吗?”

  • 关于人际关系

    “在学校和谁一起吃饭?最近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或者不开心)的事?”

  • 关于自我期待

    “你觉得自己怎么样才算’做得好’?””如果暂时放下爸爸妈妈的期待,你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真正的解决之道:陪伴而非拯救

 

孩子抗拒上学,往往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他们可能被某种无力感困住了。我们的角色不是替他们扫清障碍,而是帮他们找回自己的力量.

  • 降低短期期待:与其逼孩子”必须明天就去学校”,不如商量:”这周我们先尝试去三天,怎么样?”
  • 寻找支持系统:和老师沟通,看看能否调整作业量;帮孩子联系信任的朋友或心理咨询师。
  • 重建内在动力:带孩子接触不同的人生可能性(职业体验、兴趣班),帮他们找到”为什么而学”的意义。

 

教育是唤醒,而非塑造

 

孩子的每一次”抗拒”,都是成长的契机。我们无法为孩子铺平所有道路,但可以成为他们探索世界时的安全港湾。

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当一个人被倾听和理解时,他就能重新审视自己的世界,并继续前进。” 也许,当我们真正学会观察、倾听和询问时,孩子抗拒的从来不是上学,而是那种不被看见的孤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孩子突然抗拒上学?这不是叛逆,而是成长的信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