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屌丝父母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让孩子去努力,去争取好成绩,考上好的大学,然后说是给自己“争口气”。
这种让孩子去争气的行为,不仅会让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多,还会慢慢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各种负面情绪的产生。
01 希望孩子“争口气”的父母,往往特别在意老师的评价
他们看到老师在班级群表扬别的孩子,心里就难受,回家会问孩子为什么不在“光荣榜”上。如果孩子被老师点名批评,那更心如刀绞,觉得很丢面子,等孩子回来一顿输出。
他们不会处理和老师的关系,若老师找她告状,她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地象个孩子,心里则恼羞成怒,回家不问青红皂白,先把孩子骂一顿,觉得丢了他们的脸面。
父母应该是老师和孩子中间的调和者,而不应变成老师的帮凶一起去整孩子。
老师表扬别的孩子时,可能你的孩子也不错,只是没达到老师表扬的标准而已,可以去欣赏那些孩子,但也不需恨铁不成钢。
老师跟家长告状,先要学着安抚老师的情绪,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付出,然后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的严重程度,区别对待。小问题不一定要跟孩子传达,大问题则换孩子好接受的方式传达。
最笨的家长是把老师的批评和情绪原封不动的传达给孩子,以为这样可以直击孩子的心灵,殊不知你是将孩子越推越远。
02 希望孩子“争口气”的父母,特别在乎孩子的成绩
成绩在他们看来已经不单单反应孩子学业掌握的情况,更是她在外人面前维持面子的资本。孩子考好时,他们让孩子更努力,怕下次孩子退步;
孩子若考的不好时,那感觉天都塌了,脸也黑了,嘴里各种打击,孩子从拿到成绩那一刻就开始忐忑害怕,弱小无助地等待那场必然到来的暴风雨。
其实,孩子没考好,最伤心的应该是孩子自己,而且估计在学校已经被老师批过了,他现在更需要安慰,不是责骂。
没考好就是因为知识没掌握,这才是问题的真相,爱面子和责骂一点都于事无补,还不如赶紧跟孩子讲讲,或者找老师帮忙。
你可以通过了解别人的成绩,知道孩子在班上的位置,但不应该让成绩成为焦虑的源头,对孩子恶语相向,这对孩子自信心自尊心的打击该有多大!
想让孩子成绩提高,就一点一点地帮孩子。不要去刺激孩子,要教会孩子正确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因过分内卷而心生内耗的孩子太多了。
03 希望孩子“争口气”的父母,特别喜欢攀比
很多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优秀,想通过孩子的取得的成绩,由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别人家孩子能做到的,自家孩子也必须做到,否则就是不够努力、贪玩、吃不了苦。但你想过没有,别人家的父母为孩子提供资源和陪伴。你想跳过过程直奔结果,只会让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紧张,互相消耗,鸡飞狗跳。
你要知道,看见孩子情绪比看见分数重要。当孩子摔门时说“别管我”,其实在说“我需要空间”;抱怨“学不会”时,往往在等你的一句“确实很难,但你在坚持。”
你要知道,看见孩子努力过程比看见结果更重要。比起“今天学了几小时”,不如说“我注意到你解题时更专注了”,这种具体化反馈,反而能激活孩子200%的自我约束力。
当父母不再用显微镜找缺点,而是举起放大镜找亮点时,你才能“看见”,看见孩子的优点,看见孩子的努力,看见你的孩子其实已经很“争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恶意,就是让孩子给自己“争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