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组课例研究——探寻外接球心,感受空间几何之美之性质

2023年5月18日下午三点,武汉中学数学组叶舟老师进行了一节《棱锥的外接球半径及其求法》的展示课,课后数学教研组针对本节课开展了课例研究活动。本次活动由数学组教研组长戚国勇老师主持,冯爱龙校长、课程处李钊鹏主任及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叶舟老师的设计思路如下:外接球问题作为高考中的重点、难点,棱锥的外接球问题题型多变,所以考虑选题为棱锥的外接球半径求法。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路,让学生从几类可补成长方体的棱锥入手,熟悉结构特征,体会转化与化归思想。再过渡到一般的棱锥,用定义确定球心位置,对直棱锥和侧棱相等的棱锥归纳公式,有利于学生快速解题。由于课时有限,选择了6个例题,首选高考题和贴合模型的例题,由浅入深,以顺应学生的认知结构。讲解时,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活动为主线。

第二部分

课堂展示

外接球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难点内容,在5月18日下午第七节课,叶舟老师在高一七班进行了以《棱锥的外接球半径及其求法》的课例研究课。

整节课由特殊到一般,首先是从特殊的一类模型开始。叶老师采用复习引入,带领学生们回顾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接球半径的结论,然后启发学生对于一些求特殊的四面体的外接球问题,可以采用“补形”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求长方体的外接球问题。接着叶老师提问学生课前布置的思考题,学生积极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了可以补成长方体的两类三棱锥模型。然后利用PPT展示和板书相结合,一例一练,通过典型题的讲解,使学生熟悉这种方法如何使用,学生反应迅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完成问题的解决。

接着就是一般的棱锥的外接球问题。叶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一同分析,利用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方式得到解决问题的模型。得到模型之后,在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不断熟悉模型,并且并没有止步于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抽象出更一般的结论,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最后还布置了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第三部分

集中研讨

在公开课后,在教研组长戚国勇老师的组织下,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集中在国学教室,针对叶舟老师的这堂公开课展开了集中研讨。

说课

首先由叶舟老师进行说课,叶老师表述了自己选择课题的理由和教学设想的一些理论依据,并且分享了自己在进行公开课时的一些现场感受,进行了教学反思。

集体研课

接着教研组的老师们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杨银舟老师从三个方面对叶舟老师的课给予了肯定:准备充分,对于课例多次修改,不断打磨;教态自然,教法合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师生互动充分,学生反应迅速。杨老师也提醒叶舟老师在教学中可能会限制学生思维的一些地方。

胡学兵老师也充分肯定了叶舟老师在教学上的流畅和基本功扎实,以及和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蒋怡老师表扬了学校里面的几位年轻老师,通过几次听课发现年轻老师们勇于挑战困难,不断追求进步。对于叶舟老师的课蒋老师分享了很多积极的反馈,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提示叶舟老师在要适当留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另外要使得本节课的重点突出出来,即找到球心。

梁雄文老师肯定了叶舟老师教学中思路清晰严谨,在教学上梁老师建议要明晰本节课的两个主题内容:如何定位球心,如何设计运算,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非规则的几何体上,引导学生寻找外心,定位球心,进而构造平面图形解三角形;另外梁老师建议在每道题完成让图形回归到球内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受。

刘志江老师肯定了叶舟老师的PPT制作,有动态展示和板演相结合,充分利用了PPT,刘老师也提示叶老师要多让知识慢慢发生,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能力。

课程处李钊鹏主任作为化学老师也在教学上给了一些建议,在细节上,PPT制作时要注意字体字号的选择,保证全班学生都能看清;在节奏上,要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小老师”。

校领导讲话

冯爱龙校长点评了叶老师的课,肯定了其教学能力,表扬了在叶老师的培养下学生展示出的高素质,期待叶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冯校长还对数学组的工作作了进一步的指导,鼓励大家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问题提炼归类上升到理论层面,开展课题研究,另外数学组要团结协作,发挥集体的力量。

最后,戚国勇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肯定了几位年轻老师勇于选择不容易讲授的重难点课题,具有挑战意识,并且能够出色的完成教学目标,也鼓励中青年教师能积极主动的向组内的骨干教师们请教、学习,快速成长起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数学组课例研究——探寻外接球心,感受空间几何之美之性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