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2023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解析(内附下水文)

2023年各地中考已落下帷幕,对中考试题特别是作文题的分析依然备受关注。今年的北京市中考作文题在延续往年“二选一”模式的基础上,体现出一些新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朱晓旭老师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这两道作文题,认为其既紧扣新课标要求,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又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贴近考生的真实生活,能够充分推动考生展开思考、展现个性。请看——

真题回放·2023北京中考作文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1)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阅读作品,读到北京的风物与精神;走进建筑,读到北京的历史与文化;参加活动,读到北京的习俗与礼仪……翻开北京这本书,你读到了什么?以“我读到的北京”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在课文中,我们读过高大的皂荚树,顽强生长的小桃树,力争上游的白杨树。树,见证岁月,寄托情感,象征精神。倘若发挥想象,在鸟儿、小草、泥土、风雨等的眼中,树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呈现不同的风采。以“我生活中的一棵树”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践行课标育人理念 展现个性情感表达

——2023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解析

文/朱晓旭

2023年北京市中考语文作文的题型与往年基本一致,依然采用“二选一”模式,为考生提供了两道题目,一个是“我读到的北京”,另一个是“我生活中的一棵树”。考生需要从中选择一道进行写作。不过,今年的题目在写作要求上略有变化。2014年到2021年,北京市中考作文的两道题均为一篇写实、一篇想象;2022年,作文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两道题目都明确提出“可写实,可想象”;今年,作文要求进一步发生变化,题目一明确指向写实,题目二则隐含了可写实可想象的要求。从这一点来看,北京市中考作文题对于写实或想象的要求趋于自由化和灵活化。

整体来看,今年的北京市中考作文题体现出践行新课标育人理念、展现个性化情感表达的特点。笔者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

落实立德树人 强化育人导向

两道作文题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紧扣时代和生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要求的具体实践。

“我读到的北京”一题引导学生关注北京的风物与精神、历史与文化、习俗与礼仪等,引导学生关注北京这座城市,热爱首都北京。北京,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科技支撑。对于这座城市,我们拥有很多种“读”的角度:一砖一瓦、街景物色、风土民情、历史故事、文化传承……读北京的景,一年四季美不胜收;读北京的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读北京的文化,兼容并包、博大深厚;读北京的风俗礼仪,独具一格、特色浓郁……题目中的“我读到的”强调“我”的参与性,侧重考生个人的观察、体验和思考。考生要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思考描绘北京的气韵风貌,在写作过程中沉淀和熔铸“因北京而自豪”“为北京而奋发”的精气神。“生活中的一棵树”一题,题干给出“树,见证岁月,寄托情感,象征精神”的关键句,并以“顽强生长的小桃树,力争上游的白杨树”举例。这些信息提示考生,写作时可采用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讲述有关树的故事,表现出树的形象风采和精神风骨。在塑造树的形象、刻画树的品格时,考生要注意融入个人的思考感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创设写作情境 彰显地域特色

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命题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北京市的两道中考作文题非常注重创设写作情境,同时贴近考生生活,为其提供了多元的写作角度和丰富的写作素材。北京是考生居住的城市,他们对这座城市感到熟悉又亲切;树不仅是生活中的常见景物,也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考生面对这两道题目,很容易入情入境,有话可说。想象作文的情境则明确具体又富有童趣。“生活中的一棵树”这道题的题干创设了如下情境:“倘若发挥想象,在鸟儿、小草、泥土、风雨等的眼中,树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呈现不同的风采”,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自然之物的视角创作关于树的故事。

同时,北京市中考作文写“北京”,体现出浓郁的本土特色。这并非北京市中考首次出现关于“北京”的作文题。2016年的中考情境写作题目要求考生写一段话,向一位外地朋友推荐一种具有北京本地特色的美食,侧重彰显北京的美食文化;2019年中考给出半命题作文《北京,这里有我的______》,以北京为环境背景,让考生讲述个人成长故事。这些作文题目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相比之下,今年的题目“京味儿”更浓,写作范围也更广泛。“我”和“北京”分别是题目的主语和宾语,由动词“读”连接,“读”的主体是“我”,说明要写出考生自己的体验与思考;“读”的对象是“北京”,提示考生要展现北京的特色,突出北京的地位和价值。

关注阅读实践 注重思考探究

新课标提出:“表达与交流类问题或任务要注重强调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记述生活经历,表达情感体验,就语言、文学、文化、生活等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两道中考作文题都是从考生的学习和生活出发,关注其阅读、实践和思考的过程,激发考生调动阅读经验构思考场作文。第一道题中“我读到的”“我生活中的”包含了个体的真实经验,“走进建筑”“参加活动”指向具体的实践活动,落实了“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思考”的新课标要求。第二道题的“在课文中,我们读过高大的皂荚树,顽强生长的小桃树,力争上游的白杨树”,直接指向课内阅读,分别对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棵小桃树》《白杨礼赞》三篇课文,体现了“教—学—评—考”一体化,引领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在上述基础上,两道题目充分推动考生展开思考、展现个性。特别是第二道题,要求考生在个性化的想象表达中进行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题干为考生提供了“鸟儿、小草、泥土、风雨”等写作视角,在提供思路的同时也设置了新的考验:考生不仅要思考如何借助树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感悟,而且要能够转换视角,合理、生动地进行表达。

总体而言,北京市的两道中考作文题紧扣新课标相关要求,不仅贴近考生的真实生活,而且强调个体的参与性和主导性,贯彻落实了新课标中对表达与交流的相关要求,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等。命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关注生活、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在写作中大胆创新、书写心灵、展示自我。

下水文

我读到的北京

文/朱晓旭

北京,这座我生活的城市,犹如一本厚重的大书。掠去浮尘,我细读她迷人的风光,痛读她沉重的过往,喜读它蓬勃的发展和雄起的力量。

翻开北京这部书,我长久停驻于“圆明园”这一页。

晚春时节的北京,一片繁荣盛景,我和朋友们漫步在圆明园中,墙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令人心旌摇荡;一潭潭湖水虽大小有别,却都浓翠深郁,其中的莲花或粉或白,静静绽放于水面,让沉静的湖面有了生机。徜徉于如画般的圆明园中,我感受到北京沉静幽雅的自然之美。

走到道路尽头,一阵风拂过,扬起浮尘阵阵——“大水法”遗址到了。抬眼凝望,一块块巨大的汉白玉残柱静静地立在那里,无数乱石横斜,像是在哭诉它们曾经经历的劫难。走近细看,我发现它们的边角已被岁月打磨成土黄色,一道道断痕触目惊心,与石料上残留的精美花纹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在对伤害它们的人发出无声的怒斥。“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大肆掠夺圆明园中的奇珍,还放火烧毁建筑物……”听着讲解员情感沉重的介绍,惨烈的画面浮于我眼前:大火漫天,浓烟滚滚,弥漫在整个北京城上空,久久不散……

“各位游客,圆明园现在已推出了数字化项目,采用虚拟现实、三维仿真等技术,真实再现圆明园当年的华丽面貌。丰富的网络互动模式,能够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感。我们还将全面汇集整理圆明园的历史文献、影像资料、学术研究等,更好地保护、发展圆明园。”听了讲解员的话,我刚刚沉重的情绪得到些许缓解。科技的力量,正在一点点修复圆明园曾经的创伤。随后,我们跟随讲解员到十二兽首陈列区参观。一件一件红铜兽首,大气精美、神气毕现,令人啧啧称赞。十二件兽首已归国七件,这其中的曲折艰难,令人无限感慨。每一尊兽首的回归,都凝聚着无数人的默默付出,更彰显了日益雄起的中华力量。

我爱读“圆明园”这一页,它既诉说了北京曾经沉重的苦难,也展现了一个走出苦难、坚毅向前的首都。擦去历史的浮尘,未来的北京,会以更加奋发昂扬的面貌勇立于新时代的浪潮之巅。而我,作为一朵小小的后浪,也将乘着长风,迎着朝阳,奔涌向上!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三帆中学朝阳学校教师/朱晓旭;来自千库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中考|2023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解析(内附下水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