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母女“一等座”事件引起网友热议,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孩子没有“配得感”

安徽一对母女的对话,引来了很多网友的怒赞。 起因是一家人出去旅游,买车票的时候,妈妈多花了482元买了一等座的车票。

对此,女儿很是不解。她觉得二等座也能坐,相比之下,买一等座就有点浪费了。

听到女儿的话,妈妈的回应引一众网友点赞,连各大官媒都纷纷点赞、转发。

妈妈非常坚定地告诉女儿:“你值得一等座,配得上一等座!”

女儿一听,又问:“那商务座呢?”    母亲顿了一下,然后说了这样一段话:

“商务座你也配得上,只是爸爸妈妈目前的能力还配不上。

但这不是你的问题,是我们的问题。

没钱,我们就只能坐绿皮火车;

那有钱,我们肯定要带你住五星级酒店呀。 ”

女儿听后很心疼父母,她说可以节约一点,不想爸妈那么辛苦。

而接下来,妈妈的一番话令很多网友动容:她对女儿说:

“没有你们,爸爸妈妈也要努力的呀。只是有了你们,我们努力的动力会更大。

你值得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但前提是,你也得为自己努力。”

一  “我吃过的苦,她也得尝尝”

视频不长,但短短的几句话,却让很多网友红了眼眶。

“原来累了是可以打车的,热了是可以开空调的,喜欢了很久的东西就攒钱买回来,你配得上这世间所有的美好。”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要体谅父母的不易。所以花钱的时候,一定要省着花。

“勤俭节约”固然没有什么错,但父母经常哭穷,长期给孩子灌输“家里穷”的思想,会导致孩子在花钱的时候,充满愧疚。

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大部分都会选择过“低配版”的生活:他们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不敢在工作上争取,不舍得为自己花钱。

“配得感”,正在成为中国孩子身上最稀缺的一种品质。

我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另一则视频,同样是带娃出行,一位河北妈妈却故意逼女儿“吃苦”。

视频里,这位妈妈记录着自己的女儿坐绿皮火车时的场景,因为没有座位,孩子只能站在过道里。

后面女孩实在支撑不住了,就坐在行李箱上,吃起了泡面,期间还要时刻注意避让周围的人来人往。

扎心的是,妈妈配了这样的文案:

“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无座慢车,给我好几个白眼,下次继续。”

评论区里,有网友不解:“为啥要买无座车票?又不是什么急事,出门提前规划啊。”

妈妈的回复也是“刷新三观”:

“我想,我吃过的苦,她也得感受一下。”

“我还没让她捡破烂呢!”

也许在这个妈妈的认知里,没让孩子捡破烂是莫大的恩赐,坐无座慢车怎么了?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吃点苦头。

苦难教育,似乎在很多家长心里根深蒂固,但凡稍微轻松一点,好像就是“罪恶”的。

可是,真的有必要“没有困难创造苦难吗?”

二  “贫穷思维”成为禁锢孩子的一把锁

事实上,强加的苦难,非但不会磨砺孩子的心志,反而会让他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作家莉迪亚曾在TED演讲中形容自己是一位“格格不入者”:30多岁的时候,她写的一篇小说获了奖,奖品是被邀请去纽约和知名的编辑、出版社和其他大作家见面。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这是梦寐以求的机会。

但她到了现场却拘谨恐惧,面对顶尖主编的热情询问,她麻木地微笑点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甚至当对方说,要帮她出书的时候,她所做的也只是犹豫不决。

最终她回到了家,没有签下一个合约,没有经纪人,只剩满满的回忆和酒店的纪念品餐巾。

她认为自己不配与那些厉害的人站在一起,不配得到编辑的赏识。  这是因为莉迪亚的父亲从小就常常忽视、贬低,用苦难教育对待她。

家庭教育的环境,造就了她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而这个认知也延续到了成年后。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镜映效应,孩子会把爸妈的话或是行为态度,像镜子一样映射在自己脑海中,把自己认为是父母眼中的那种人。  父母常常批评孩子,贬损孩子,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都做不好,会否定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

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曾说:

“贫穷思维带来最大的问题是,让人失去生命中的激情状态,这看起来省了点钱,实际上精神里面,会不断地给自己熄火。”

贫穷二字,“贫”只是物质上的匮乏,“穷”却是心趣枯竭、志气耗尽,后者远比前者要可怕得多。

常常在孩子面前念叨“穷”的父母,永远无法拥有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 他们一次次的将孩子的信心磨灭,一遍遍地踩踏孩子对未来的期望。

三 如何培养孩子的“配得感”?

作为新一代的父母,比起继续传递曾经受过的苦,更应该告诉孩子:吃亏不一定是福,苦难也不一定是礼物。

如果是你努力挣来的,你就配得上这世间所有的美好!培养孩子的“配得感”,家长可以这样做:

①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想法很重视

山东潍坊的一对夫妻,知道女儿一直有个钢琴梦,但女儿因为懂事、怕花钱,从来没有向家里提过。

好在,孩子藏在心里的梦想也被爸妈放在了心上,借着儿童节的机会,他们悄悄买回一架钢琴,放在女儿房间里。

当女孩推门看到自己渴望已久的钢琴,激动得又哭又笑,小心翼翼地去拂拭琴盖,喜悦之情溢出屏幕,弟弟看到姐姐的反应,也跟着笑,一家人其乐融融。

妈妈后来在采访中说:

“我们不是多有钱的家庭,但我和他爸一直都有一个理念,就是‘钱多钱少,快乐就好’,我们喜欢给孩子制造惊喜 ,喜欢看他们看到惊喜开心的样子”。

在这个家庭里,我们看到了弥足珍贵的“配得感”,孩子能深切感受到:自己的需求父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己配得上想要的美好。

当父母尽力给到孩子足够的配得感,孩子就会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自己配得上想要的美好,值得过更好的人生。

②和孩子一起努力,告诉他生活会变得更好

网上看到一对母子的对话,觉得非常暖心。

“虽然我们钱不多,但确实很富有,我们拥有彼此,拥有世界上最温暖的家!”

“爸妈努力赚钱,我努力学习,我们的生活未来可期!”

每个人的命运不同,我们谁都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出身。   但是我们千万别把孩子养成一个“心穷之人”。不论富裕或贫穷,都要教孩子你们配得上更优裕的生活,也值得更美好的人生,但这一切,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得来。

为了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 因为家就是孩子永远可以遮风避雨的港湾,是他们可以予取予求的爱意之源。 只有在年少时,拥有了“配得感”的孩子,才能在日后的岁月里,拥有无限的能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安徽母女“一等座”事件引起网友热议,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孩子没有“配得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