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女儿不是妈妈的分身,不需复制妈妈的人生

“有人逼你过这样的生活吗?拜托别再这么活了!”正值中年或老年的母亲,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很伤心,甚至感到痛心……

妈妈无条件的牺牲和咬牙硬撑的方式,不再被视为伟大的母爱。所以,无法活得像母亲一样的这句话,不仅是贬低了母亲的牺牲,同时也说明了女儿没有信心能够承受这一切。当母亲说着“我为了你们牺牲、放弃了多少东西而活到现在”,将来女儿长大时也会将同一句话奉还给母亲。

“有人逼你过这样的生活吗?拜托别再这么活了!”

正值中年或老年的母亲,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很伤心,甚至感到痛心,这是可以想见的。但是,我们必须将女儿说的话完整地听完。那个时代的妈妈们相信,只有概括承受如同宿命一般的苦命人生,才是女人最好的选择,并且用这种方式一路走过来。如今女儿要求母亲别再以这种方式过日子,再也不是出自于担心,或是为母亲考量,其中还隐藏著女儿坚定的意志:

“别要求我活得像你一样,我要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活,不为了别人白白牺牲自己的人生。我会过得比妈妈更幸福!”

女儿不单单只是一味地责备与蔑视母亲,质问母亲为了什么像个傻子一样活着,成年的女儿比任何人都更能与母亲产生情感连结;并不是因为女儿已经脱离母亲的怀抱长大成人,才能说出这些话,而是因为女儿在一旁,最能清楚看见母亲经历了充满痛苦的人生历程。

母女之间的连结,是一种不断反复用力拉近彼此距离和疏远对方,互相看着对方而活的关关。妈妈也希望女儿能过上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虽然并不是每位母亲都是如此,在那个时代也有过着幸福生活的妈妈们。可是,那又如何呢?那个时代妈妈们的内在运作模式,是比他人更先做出让步或者放弃,无条件地牺牲与奉献。

说不定,妈妈们也不曾想过将这种负面的内在运作模式传给后代,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强加在子女身上。妈妈们在重男轻女的社会框架下被逼得喘不过气,好不容易撑过了艰辛的岁月,却又再次将自己所遭遇的痛苦人生,硬生生套在与自己相似的女儿身上。

我们认为母女关系是将彼此视为一体,在对方身上投射出自身欲望的一种常见例子。但是,女儿并不是妈妈的所有物,不能再活一次属于母亲的人生。要求女儿一定要过得幸福的那些话,是否不小心在不知不觉中直接转化成心理内投,强迫女儿习惯压抑情绪与忍耐,这是身为女儿,同时也是妈妈的我们,应该重新检视的问题。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在经历许多角色与环境的过程中,区分出自己需要或者不需要的东西,然后接纳它们。然而,当选择的自由受到扮演权威角色的父母或老师阻止时,幼小柔弱的孩子们将会不带一丝怀疑和反抗,把家长或老师的行为或价值观当成绝对的真理,盲目地全盘接受。

此时,个人的主观思考与判断,将会被排除在外,未经批判而接纳的规定不仅无法完全地自我内化,还会透过行为或价值观在个人的举止与思考方式上带来负面影响,这就称为“心理内投”。个人会在心理内投的作用下,发展出固定的适应不良行为模式,变成一种出于习惯与下意识的举止,不断反复。

如此一来,个体在不同的状况下,将无法根据当下自己的各种需求,而是按照在心理内投机制作用下产生的命令採取行动,同时把它视为自己的人生,继续维持生活。举例来说,过度心理内投父母的价值观或社会道德标准,会让个体误以为那是自身的理念,然后根据在心理内投下产生的规则或道德上的命令做出行动。然而,面对令人不悦或不正当的事件时应采取的攻击行为,将会转向自己,变成自我折磨,又或者投射到外部世界,出现过度偏执的恐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教育】女儿不是妈妈的分身,不需复制妈妈的人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