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敦喜:点亮留守儿童阅读之光

在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甘鲁村,鲁敦喜是个“名”人——他本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深谙种田之道,却又诗歌小说样样精通,是咸宁市作家协会会员。2021年,鲁敦喜自费办起了咸宁市第一家农民自办农家书屋——红杏书坊,常年邀请本地作家、画家为村里的留守儿童授业解惑,以阅读之光照亮孩子们的未来之路。

 

记者从咸宁市区出发,汽车沿着金桂路向东北方向前行,很快就到达横沟桥镇甘鲁村,路边一栋五层小楼进入记者视线,门楣上一块镌刻着“农家书屋”四个大字的红色匾牌格外醒目,这就是“红杏书坊”。

 

一位个头中等、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满脸笑容地迎了出来,他就是“红杏书坊”的主人鲁敦喜。

1970年出生的鲁敦喜自幼爱读书,从小就有个作家梦。可因家中经济条件有限,阅读对年少时的鲁敦喜来说就是一件奢侈的事。高中时,校门口的书摊是他看名著的乐园。

鲁敦喜回忆说,那时他只要一捧起喜欢的书,就能看一整天,他笑称自己的文学素养就是那时候在书摊里“泡”出来的。

(咸宁乡土作家鲁敦喜)

阅读犹如一粒种子,在鲁敦喜心中扎下了根,他暗下决心,要一辈子与书为伴。务农后,鲁敦喜依旧不放弃阅读。农闲之时,他兼职打两份工,而这两份工作都与图书、文字有关。白天他在一家工厂图书馆当管理员,晚上到报社做校对。鲁敦喜说,虽累却很快乐,因为精神上很满足。

阅读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鲁敦喜,也促使他一直坚持文艺创作。慢慢地,他成为了横沟桥镇土生土长的乡土作家代表之一。横沟桥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刘平介绍说,鲁敦喜发表了数百篇(首)诗词、小小说,还在首届全国农民诗联大赛中获得了优秀奖。

 

从文学爱好者成长为一名乡土作家,鲁敦喜深知博览群书的重要性。成名后的鲁敦喜了解到,甘鲁村13个村民小组有不少留守儿童,孩子们爱读书,却苦于没有一个能阅读的地方。于是,鲁敦喜萌生了建个公益书屋、为乡村孩子提供精神食粮的想法.

2021年,鲁敦喜决定把自家新房的二楼打造成为一间书屋,制作书柜、购置桌椅、添置图书……

2022年春天 ,面积130平方米、藏书1500多册的“红杏书坊”正式面向甘鲁村村民、留守孩子开放。

记者走进书坊,只见阅读空间宽敞整洁,各类书籍琳琅满目。鲁敦喜在书屋的一角,还专门辟出了一块学习角。鲁敦喜说,由于乡村文化闭塞,不少孩子从未接触过文学创作、绘画写生等内容。他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填补孩子们在文学艺术上的空白点。

杨华是咸宁市女作家协会会长,采访当天,她正在“红杏书坊”为30多位留守儿童上一堂主题为《唯有真情能动人》的公益写作课。杨华说,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容,她也懂得了鲁敦喜办书屋的意义。

“阅读为我推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文学百花园里的各种风景。”11岁的留守儿童鲁恒轩告诉记者,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到“红杏书坊”来看书、听课,参加鲁敦喜组织的各类文艺活动。

阅读好比一盏灯,为甘鲁村的留守孩子们点亮了希望之光。鲁敦喜正盘算着以“红杏书坊”为基地,在增加书屋图书数量的同时,利用寒暑假时间,为孩子们举办更多的文学、书法和绘画讲座、培训,让更多的留守孩子爱上阅读,开阔视野,点亮未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鲁敦喜:点亮留守儿童阅读之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