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近日公布了一项名为“教育教学3.0版”的新改革方案,引发广泛关注。改革中一项重点措施是将文科招生比例从原先的30%-40%降至20%,与此同时,将重点发展新兴工程学科,围绕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领域设立六所创新工学院。
这一举措尤其引人注目,因为复旦历来以其文科见长。对此,有不少网友感慨,如果连复旦都在缩减文科名额,文科似乎真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
不过,来自澳门大学的副教授周忆粟则提出,文科缩招未尝不可,但更应集中在中下层高校。他认为,顶尖高校仍有责任保留高水平的文科教育,而对一些缺乏核心优势、毕业生竞争力不强的专业,进行调整乃至压缩招生规模,是应对现实的一种方式。
当前,许多文科专业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并不紧密。例如,哲学等专业本身并不对应具体职业,这就使其更容易受到新一轮技术浪潮的冲击。文科该如何自处,确实成为亟待讨论的议题。
01 专业结构调整成为趋势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变化,大学专业的布局也在不断调整。2024年就有媒体披露,国内已有19所高校计划撤销99个本科专业,其中理工类占比最高。但并不代表文科就能幸免——被取消的专业中,也有不少文史哲类。
这反映出一个事实:当文凭红利趋于消退,专业是否对接现实需求,是否具备就业支撑,已成为高校调整的关键指标。
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哈佛大学近年就削减了数十门课程,多数为文科类选修,内容涉及文化、历史、性别研究等非主流方向。日本的情况也类似,有专家批评传统专业设置拖慢了AI等前沿技术的发展。
相比之下,理工科即使调整,也常能找到功能相近的替代专业;而文科,一旦被缩减,就很难东山再起。
02 文科扩招的背景与现实冲击
其实,在过去几十年里,文科并非边缘学科。据研究显示,理工科招生占比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70%以上,逐步下降至2002年低于55%,而文科则从14%上升至超过30%。
当年文科扩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门槛低、投入小。一间教室配几台电脑,就能开设法律、管理、英语等“通用型”专业,也因此迅速遍布全国高校。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和人才需求的转变,一些文科专业的毕业生开始在就业市场遭遇瓶颈。例如安徽省发布的数据就显示,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文科领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明显偏低。
因此,在普通高校,适度压缩文科招生,可能是顺应供需现实的理性选择。但对复旦这样的顶尖学府来说,是否也应大幅缩减文科,却仍有争议。
03 历史的回声:1952年的镜鉴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中,很多综合性大学被改造为理工院校,人文学科大幅被削。清华大学曾失去其文、理、法三大学院,浙江大学也将多个学部拆分,变成以工科为主的学校。
多年之后,这些高校又纷纷重建文科学院,重新走向综合发展,这段历史似乎也提醒当下:改革应当谨慎,尤其对基础学科的处理不可草率。
文科的核心矛盾在于其“无用之用”。它不像工程、金融那样直接产出经济效益,但它却维系着一个社会的文化与精神结构。对历史没有兴趣,对哲学不屑一顾的社会,很难说是真正繁荣的。
因此,顶级高校在调整时,更应当考虑学科的长期价值。复旦提出“文科是老根,不能动摇”的说法,体现了一种平衡:既回应现实,也保留根基。
新科技带来的震荡不可避免,但文科并不会就此消失。它或许会收缩规模,但作为文明与思想的承载者,仍需要有精英去坚守其存在的意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顶尖大学裁撤文科,就像裁员裁到了大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