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生家庭中,家长们常常听到孩子发出“烦死啦”“太无聊了”“郁闷”之类的抱怨。这些话无论是在孩子与同龄人交流,还是和家长相处时,甚至独自在家时都频繁出现。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家长又该如何正确应对?
一位性格温和的高一男孩,假期周末,除了上厕所和吃饭,他几乎整日宅在房间。父母常常隔着门和他沟通,饭菜也得端进房间。外出吃饭、看电影、郊游、运动,他一概拒绝,理由是“无聊”“没意思”。
一个高二女孩,情绪捉摸不定,嬉笑怒骂瞬间转换。她想考大学的设计系,但学习压力让她像个“行走的炸药包”。同样是晚自习回家,有时她开心得像小孩,有时却生气地指责父母,甩门进屋。周末在家也是如此,前一秒还开心唱歌,下一秒就烦躁地把书扔在地上。
一个性格外向的女孩,刚上高一,因为学习节奏和与老师的关系等方面衔接不好,在期中考试时逃课。父母和老师四处寻找,最终在公园找到她。她表示当时就是不想进学校,觉得生活没意思,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上学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
1. 成长的必然
孩子迎来青春期,身体里荷尔蒙高速分泌,大脑处于高速发展期。荷尔蒙使人冲动、寻求刺激、追求新鲜事物,大脑的发展也促使孩子探索。然而,他们正处于学业繁忙阶段,几乎没有时间去满足这些需求。这种生理需求与现实限制的冲突,让孩子感到无聊、郁闷和烦躁。
2. 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
高中阶段,学习成为孩子生活的主导,占据他们绝大多数时间。为了追求好前程,他们全力投入,使得生活圈子狭窄,自由安排的时间极少。长期处于这种重复、枯燥的生活状态,如同从事机械工作的大人一样,孩子很难产生积极情绪,“郁闷”“无聊”“烦死了”便成了他们表达感受的常用语。
3. 情绪信号的释放
当孩子频繁用负面语言表达时,可能是在释放情绪信号。这意味着孩子最近压力偏大,又或者遇到了难以掌控的事情。亲子关系在此时至关重要,亲近的关系能让孩子愿意求助,否则孩子可能选择憋在心里,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4. 习惯性语言
有些孩子说“无聊”“郁闷”“烦死了”只是一种习惯用语,并无实际意义。比如有个孩子,即便开心时也会脱口而出这些话,原因是他喜欢一种黑色幽默风格的漫画,受其影响养成了这种语言习惯。
1. 了解高中生的成长特点
中学生学业压力沉重,同时身体发育达到高峰,但他们在情绪、心理发育以及解决冲突的能力方面还不够成熟,导致他们出现许多让父母难以理解的语言和行为。
父母不能再试图控制孩子,而要明白孩子正处于特殊阶段,他们的那些看似“叛逆” 的行为并非本意。这其实是孩子发出的信号,提醒父母要改变与孩子相处、说话以及互动的方式,去适应孩子的成长。
2. 不做情绪投射
当孩子说出负面的话时,很多家长容易产生过度联想,担心孩子抑郁、影响学业和未来发展,甚至将孩子的情绪投射到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的失败。
但实际上,孩子出现这些情况,有时是成长的必然,有时可能只是习惯性表达。家长不应夸大问题,要理性看待孩子的情绪,避免陷入不必要的焦虑。
3. 丰富家庭生活
尽管孩子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家长也应努力丰富家庭生活。家不是教室或学校,家长不是老师,要调整角色。
可以定期安排家庭聚餐、郊游、看电影等活动,也可以改变家居布置,尝试新的活动,为孩子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调味剂,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生活的丰富多彩,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
4. 检讨自身言语的影响
孩子的负面语言和情绪可能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家长经常说负面话,互相抱怨、指责和否定,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这些负面表达方式。
家长要反思自己的言语习惯,尽量隔离负面语言环境。如果是家长自身的问题,要及时检讨并改正,为孩子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5. 与孩子搞好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解决孩子问题的关键,关系大于一切。拥有良好关系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会轻易走错路或做出极端行为。
判断亲子关系好坏的标准包括:孩子有事愿意告诉家长、愿意回家分享喜怒哀乐,在外面遇到困难时也愿意回家寻求帮助,并且相信在家长这里能得到理解、支持和帮助。家长要努力建立并维护这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孩子每一种语言背后都隐藏着情绪需求,家长要学会理解和解读。面对孩子说“郁闷”“无聊”“烦死了”,家长要放下主观判断和评价,多倾听孩子的真实声音,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经常性说郁闷、无聊、烦死了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