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汉字|“息”为何指子女

《战国策·赵策四》:“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魏晋李密《陈情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句中的“息”指儿子。那么“息”为何指子女呢?

“息”在商周时期是指事字,其甲骨文字形上部像鼻子,下部用几笔短画表示呼出气的样子,大约到了春秋时期,下部才改为“心”。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息,喘也,从心从自。”清代段玉裁注:“自者,鼻也。心气必从鼻出。故从心自。”意思是,心里的气是通过鼻子出来的,心与鼻息息相通。

“自”的本义是鼻子,后来引申为开始、自从、自己等义。到了战国时期,“自”本义另加声符“畀”,写作“鼻”。《说文解字》:“鼻,引气自畀也。从自畀。”段玉裁注:“按鼻一呼一吸相乘除,而引气于无穷。自,读如今人言自家之自。自本训鼻,引伸为自家。”

清代王筠《文字蒙求》中指出“自己”与鼻子的关系:“今人言我,自指其鼻,盖古意也。”西汉扬雄《方言》:“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鼻”最早用于指始生的头一胎野兽,后来引申为始生子。《说文解字》“皇”释文中有:“自,读若鼻,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

“自”的一呼一吸维持生命的延续,“心”的正常跳动也是生命的体征。“息”有鼻子呼吸、心脏跳动的生命体征,引申出生命的繁育,用于人就指子女。

明代张自烈《正字通·心部》:“息,子息。子吾所生者,故曰息。”《史记·高祖本纪》:“(吕公曰)臣有息女。”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息,生也。谓所生之女也。”“息”一般指儿子,如“令息”。后来又造了一个指儿子妻子的“媳”字,明代梅膺祚《字汇·女部》:“媳,俗谓子妇为媳。”“息”也可用于无血缘关系而收认为子者,即“义息”,如《北史·恩幸传·刘腾》:“薨于位,中官为义息衰绖者四十余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机遇教育网 » 趣说汉字|“息”为何指子女

赞 (0)